依据标准
1.GB/T 3836.1-2021 爆炸性环境 第1部分:设备 通用要求;
2.GB/T 3836.2-2021 爆炸性环境 第2部分:由隔爆外壳“d”保护的设备;
3.GB/T 3836.3-2021 爆炸性环境 第3部分:由增安型“e”保护的设备;
4.GB/T 3836.4-2021 爆炸性环境 第4部分:由本质安全型“i”保护的设备;
5.GB/T 3836.5-2021 爆炸性环境 第5部分:由正压外壳“p”保护的设备;
6.GB/T 3836.6-2017 爆炸性环境第6部分:由液浸型“o”保护的设备;
7.GB/T 3836.7-2017 爆炸性环境 第7部分:由充砂型“q”保护的设备;
8.GB/T 3836.8-2021 爆炸性环境 第8部分:由“n”型保护的设备;
9.GB/T 3836.9-2021 爆炸性环境 第9部分:由浇封型“m”保护的设备;
10.GB/T 3836.24-2017 爆炸性环境 第24部分:由特殊型“s”保护的设备;
11.GB/T 3836.31-2021 爆炸性环境 第31部分: 由防粉尘点燃外壳“t”保护的设备。
12.GB/T 3836.34-2021 爆炸性环境 第34部分:成套设备
防爆型式分类介绍及对应标准
隔爆型(d):一般隔爆型电气设备的周围都是用隔爆外壳将其包裹起来,目的就是为了在隔爆外壳的内部或者外部发生爆炸时,不会影响到外部或内部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如果隔爆外壳的内部电机发生了爆炸,产品又使用于气体爆炸环境(如加油站、矿井瓦斯环境),因为有隔爆外壳的存在,所以不会引发外部发生爆炸,这就是隔爆型电气设备的特性。
本安型(i):本安型防爆设备一般指手持式和移动通讯类产品,具有一定的安全性,它也是防爆形式的一种,其核心就是加以限制电气产品的电压与电流,把能量控制在最低标准以下,达到产品安全稳定的效果。本安型电气设备对外壳防护并不是很依赖,只需要外壳能到达最低安全防护等级即可,它更加注重内部电路的安全!
增安型(e):根据国内3836.1标准规定,增安型电气设备的内部电路板在任何情况下,比如使用中、储存中以及任何环境(粉尘、可燃气体),电路板不允许存在电火花,其他要求相对较低,只需要满足最低IP防护要求。也就是说增安型电气设备只针对其电路板、接点处、电线等等,只要是在使用中不会产生电火花就基本达到了增安型的规定。
浇封型(m):主要特点在于这种电气设备里面的电路板为了防止产生电弧,用一种绝缘的浇封复合物进行封死,从而解决了由电路引起的电火花而引发爆炸等情况,但是需要考虑设备在运行时被浇封部分的温度,因为温度过高会使的浇封复合物融化,这样电路板就裸露在空气中,一旦产生电火花等情况就会引发爆炸或者短路,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。
正压型(p):在电气设备外部的封闭式外壳要满足隔爆的需求,在使内部的气压值大于外壳以外的大气压,这样内部的空气由于压强的原因就会一直往外跑,在用充气设备往内部注入纯净空气(不含易燃气体、粉尘颗粒物),使其内部空气会源源不断的向外部流通,这样就算外界发生爆炸,爆炸性气体也无法进入内部而损害其中的电气设备。